- · 《知识文库》栏目设置[06/30]
- · 《知识文库》收稿方向[06/30]
- · 《知识文库》投稿方式[06/30]
- · 《知识文库》征稿要求[06/30]
- · 《知识文库》刊物宗旨[06/30]
不确定的科学:设计对知识的潜在贡献1(5)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现在,注意不是过去。最为直接的含义是:问题的提出者们不仅仅是要求他们的艺术原料得到清晰的分辨,更要求学科本身的充分性。“充分性”(Clark在
现在,注意不是过去。最为直接的含义是:问题的提出者们不仅仅是要求他们的艺术原料得到清晰的分辨,更要求学科本身的充分性。“充分性”(Clark在文中未直接使用但全文中隐含的一个术语)意味着通过一个学科或者学科领域如何衡量其活动、实践及其实践方式的关键问题的方式,以及理解对它开放的真实可能性以及它所涉及的或与之相关的多种环境(背景)。
在自己的领域内设计
如果“衡量标准”是很精确的问题,如果只有通过问题才能够让一个学科了解其本质,并发现和其相关的环境和语境,那么最后问题将不可避免或者只能承担学科教条化的风险,因为有很多内容并不可知或无法获知。当然,也存在争议,设计是一个拒绝了解自己是什么样的,拒绝了解自己的重要性、意义、责任的领域。确实,如果从生态学的角度理解设计,那么可能就会得出这样的结论。
至少,认真地考虑这个问题是很重要的,因为当一个领域不了解自己的时候,往往会过于快速和简单地回答构成这个领域的一些关键问题。这样的现象是如何常常出现在设计领域的?是通过尝试支撑设计,让设计更接近于其他强大的学科。这是我关于“借鉴”其他学科来支撑设计知识基础的问题的第二个观点。通过技术上的类比为设计提供支持,可能是最常见的隐喻,尤其是在设计方法论阶段。对于这样的支持所存在的问题是:这仅仅只是支持、是隐喻而不是现实。换句话说,虽然这个隐喻可能会继续有足够的真理细节让人模糊的以为似乎设计确实是“很像”技术(联系是显而易见的),然而这一隐喻同时也否定了差异。但设计与技术之间有本质区别。设计与技术的区别并不在于它很像技术,而是在于在特定的条件下,它和技术有着清晰的不同。正如我们所发现的,设计的意义不只在于它的实践性,更在于它的知识性,它所能够提供的知识类型是设计和技术的本质区别, 因此,设计提供了一种跟技术相关,但是又有别于技术的知识模型。
有一个例子可以证明:不管实践技术最初的衍生能产生什么样的明确作用和影响,通过科学产生的技术已经深远地影响了我们看世界的方式。技术,在今天已经意味着是对自然科学在对待人工制品分析理解上的运用,就像对待自然现象一样。通过这些应用派生了表述行为,甚至使得设计标准参数化,或是技术可能性。然而,很清楚的是,这样的分析并不能理解人造物本身。它所能理解的是技术产物可以作为类似于自然产物的程度,并用自然的规律、参数和约束分析理解它们。从科学的角度来讲,所有事物可能都可以这样被理解。问题是,这样的分析提出的仅仅是一个有局限性的理解。正如Simon所说的那样,科学技术在人造物上的运用将人造物的“界面”减少到了几近消失。在“事物的任何行为都受到自然规律的支配”的思想影响下,人造物的意义很容易就会被缩减到“没什么可说的”的状态。(Simon,7)
从这个角度看,我们所失去的是从设计的角度看问题的方式。设计以构造的形式开始,以感知的形式结束,而实际上,最重要的是其“临界状态”,例如成形人造物与用户以及所处环境之间界面/接口的性质。Simon当然明白这一点,例如,明白人造物与设计的核心精确地存在于界面/接口领域。:“人造世界正是以内外环境之间的界面/接口为中心:它关注通过使前者适应后者来实现目标。对于人造世界的具体研究是对意义和结果的适应的方式研究,其中最重要的是设计过程本身。”(Simon, 132).
然而,必须仍然要强调的是这所有一切在认知层面的影响。即使在Simon的论述中,也因为对于设计理论和技术理论之间的关系存在着潜在的信仰而忽略了最后一点。很多设计理论的形成,尤其是在技术背景下形成的设计理论,它们仍然有着一种假设,即人造物与自然法则之间的重要关系仍然存在,这种关系不仅仅是在实际操作中,而且在不证自明的认知优先权的意义上——诸如排除界面和结构,或者使得事物产生复杂的结果或是影响结果的复杂性。这就是人造物的真实状态——也就是被我称为内部关联的状态——他们被毫无理由地否定,起码没有任何真正的认知独立,也没有真正的知识基础。因此,我们将其归结为技术,或者试图将设计定义为“类似于”技术的东西。
很明显,这一理论在今天是不可持续的。确实,我觉得对于即将到来的设计思维时代,这就是我所谓的“人造物否定”观点的绝对不可到达性,其中一个例证就是全球范围内,设计博士学位点正在逐渐增加。
文章来源:《知识文库》 网址: http://www.zswkbjb.cn/qikandaodu/2021/0210/558.html
上一篇:摄影冷知识知多少?
下一篇:员工知识共享行为的研究述评与未来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