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知识文库》栏目设置[06/30]
- · 《知识文库》收稿方向[06/30]
- · 《知识文库》投稿方式[06/30]
- · 《知识文库》征稿要求[06/30]
- · 《知识文库》刊物宗旨[06/30]
不确定的科学:设计对知识的潜在贡献1(9)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一种可行的方式是运用科学类比的方法,以重新构建我们对设计的看法。换句话说,通过直面设计与科学之间的不协调,我们可以明确构建设计博士所需要
一种可行的方式是运用科学类比的方法,以重新构建我们对设计的看法。换句话说,通过直面设计与科学之间的不协调,我们可以明确构建设计博士所需要的知识基础。
现在思考设计思维模式中所使用科学的不合适,就像Archer所说的那样,“虽然,数学和科学模型可以为设计描绘出一个灵活并且具有交互性的结构,但是他们本身非常复杂,就像是外星人制造出来的一样。”(Archer,1979,17)。但是存在这样的一个情况,由于对于设计研究中的推理模型是最大程度的把设计作为一个学科领域来看待,所以类比借鉴的问题就会变得更加严重。
我们可以从以下三点来看这些问题。
步骤
科学的特点不仅仅是针对科学这门学科,而是针对科学的研究流程。“一个科学家会研究他所选择的任何一个现象:但是他所研究出的结论会被他自己的实验结果,研究方法和借鉴的理论所限制。”(Archer,1979,19)
这里有两点需要说明。首先,科学研究中流程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Heidegger给出了最犀利的解释:
“研究的本质组成了什么?事实上,认知的建立其本身就是一个流程,它通过自然界中的事物得到建立。这种映射勾勒出了提前知道过程必须绑定的方式,坚持开放范围。这个绑定对于研究来讲很严格。通过计划的制定和严格的规定,流程才会变得有保障。”(Heidegger,118)
第二,是主旨以及主旨和方式之间的关系的复杂性。我们又可以再次引用Heidegger的话,在同一篇论文中,Heidegger将他的观点添加到这种关系规范化的流程中。Heidegger说,在形成科学的过程中所发生的事情“不会比保证方法的执行所发生的事情发生的更少”。他还补充道:方法可以“在任何时间成为研究的对象”(Heidegger,125)。
现在让我们把这两点结合起来考虑,他们就会为我们今天所讨论的科学提供一个简单有效的印象。那它怎样适用到设计中呢?我们知道,设计和科学之间存在很多的类比关系。在过程和方法中的一些有趣的事情变成了设计。设计教学也理所当然的变成了方法论的教学。
然而,在另一个层次上,这种重视过程,胜过于重视主题的行为,这是完全的反设计。精确的来说,设计是事物实质的质量本身。同样,关于理解设计的问题其实也就是关乎“主题”的问题。这种强调流程性胜于主题的环境,对于设计而言是完全相反的。
有3个导致主题对立的原因。
首先是我们之前提到过的,而且之后还能再碰到的,即设计中对于人造物的强调。这一强调可能是有害的,也有可能对设计实现自身的结果和影响产生干扰。但是作为我们一开头提到的二分法的表现,在这种情况下并不重要。因为我们所记录的基本事实,也是任何产品设计的开端。
其次,在设计中,重要的不是什么可以被衡量或者什么通过流程可以被认知,而是掌握确保这种(或是一系列)现象复杂配置行为的本质。在科学中,是通过法则代替交互得到保障而获得在相应环境下的“结果”。在设计中,并没有这样的法则,事件并不是绝对因素,需求也很少,环境也不是必要的,事件交互的模型也没有因果关系,但是会被限制而且具有高度主观性。因此,科学法则是不可能在设计中得到优先考虑的。设计过程并不是设计必须遵从的规章。因此法则和流程在设计中的地位被大大削弱了,并不能作为权威,而只能作为操作工具。
第三,如此说来,设计知识的核心就不是科学意义上的研究。设计距离将其本身建构成“在领域之内的知识过程”还相去甚远,设计是一个配置和倾向的过程,这一过程在领域知识之外来运作,反映该领域之中或领域之外的过程。对于科学而言,方法和步骤都是基于事实和有保障的,他们所依赖的是固定的基础(自然)的事件。而设计既没有固定的领域也没有可以用于判断的自然事件。相反,正如前面提到的,设计所具有的是特殊的造物技能。因此造物技术具有其突发性和偶然性。设计领域的出现因此也是一种可能性的表现。
最后几句话揭示了设计潜在的趣味性。很明显,如果造物没有固定的事件基础,就不会有设计的科学存在。Simon提出:
“人造物行为一直被怀疑它们是否在科学的范畴之内。有时,这些疑虑是针对人工系统和随后的描述上的困难。但是,这并不是真正的困难。真正的问题是针对系统的实证命题的说明在不同的情况下是完全不同的。”(Simon, x)(作者的强调)
文章来源:《知识文库》 网址: http://www.zswkbjb.cn/qikandaodu/2021/0210/558.html
上一篇:摄影冷知识知多少?
下一篇:员工知识共享行为的研究述评与未来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