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来稿必须是作者独立取得的原创性学术研究成果,来稿的文字复制比(相似度或重复率)必须低于用稿标准,引用部分文字的要在参考文献中注明;署名和作者单位无误,未曾以任何形式用任何文种在国内外公开发表过;未一稿多投。 二、来稿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之外,不侵犯任何版权或损害第三方的任何其他权利。如果20天后未收到本刊的录用通知,可自行处理(双方另有约定的除外)。 三、来稿经审阅通过,编辑部会将修改意见反馈给您,您应在收到通知7天内提交修改稿。作者享有引用和复制该文的权利及著作权法的其它权利。 四、一般来说,4500字(电脑WORD统计,图表另计)以下的文章,不能说清问题,很难保证学术质量,本刊恕不受理。 五、论文格式及要素:标题、作者、工作单位全称(院系处室)、摘要、关键词、正文、注释、参考文献(遵从国家标准:GB\T7714-2005,点击查看参考文献格式示例)、作者简介(100字内)、联系方式(通信地址、邮编、电话、电子信箱)。 六、处理流程:(1) 通过电子邮件将稿件发到我刊唯一投稿信箱(2)我刊初审周期为2-3个工作日,请在投稿3天后查看您的邮箱,收阅我们的审稿回复或用稿通知;若30天内没有收到我们的回复,稿件可自行处理。(3)按用稿通知上的要求办理相关手续后,稿件将进入出版程序。(4) 杂志出刊后,我们会按照您提供的地址免费奉寄样刊。 七、凡向文教资料杂志社投稿者均被视为接受如下声明:(1)稿件必须是作者本人独立完成的,属原创作品(包括翻译),杜绝抄袭行为,严禁学术腐败现象,严格学术不端检测,如发现系抄袭作品并由此引起的一切责任均由作者本人承担,本刊不承担任何民事连带责任。(2)本刊发表的所有文章,除另有说明外,只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刊观点。由此引发的任何纠纷和争议本刊不受任何牵连。(3)本刊拥有自主编辑权,但仅限于不违背作者原意的技术性调整。如必须进行重大改动的,编辑部有义务告知作者,或由作者授权编辑修改,或提出意见由作者自己修改。(4)作品在《文教资料》发表后,作者同意其电子版同时发布在文教资料杂志社官方网上。(5)作者同意将其拥有的对其论文的汇编权、翻译权、印刷版和电子版的复制权、网络传播权、发行权等权利在世界范围内无限期转让给《文教资料》杂志社。本刊在与国内外文献数据库或检索系统进行交流合作时,不再征询作者意见,并且不再支付稿酬。 九、特别欢迎用电子文档投稿,或邮寄编辑部,勿邮寄私人,以免延误稿件处理时间。

为什么社会学本土化要窄化对周晓虹教授的几点(4)

来源:知识文库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4-12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自晚清到民国,中国政府开始派遣留学生前往欧美甚或有一批自费生前往日本学习西学知识体系。他们学成归来后的历史使命不单是要在课堂上加以传授,

自晚清到民国,中国政府开始派遣留学生前往欧美甚或有一批自费生前往日本学习西学知识体系。他们学成归来后的历史使命不单是要在课堂上加以传授,还有一个如何依靠这个新学重新认识中国,解决中国实际的问题。在此期间,学者们的困惑在于他们年幼时大都受过中国传统蒙学的教育,乃至背诵过四书五经,现在需要转换思路,以一种新的学科视角来重新看待现实世界。可以说,其欣喜远大于疑惑。在当时的学术界,新学压倒了旧学,即使儒家学统的维护者面对西学的势头也在那个时期被冠名为新儒学,其含义中有与西方文明对话的含义。回看梁启超、章太炎、蔡元培、王国维、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傅斯年、冯友兰、陈寅恪、吴文藻、李安宅、潘光旦等学者的文章,便可以窥视出当时一大批学者都受到了洗礼。虽然他们的学术领域各不相同,但都强烈地表现出要用一种不同于传统学术的思路来重新认识中国人文,并重新梳理和研究自己的社会、经济与文化。但80 年代以来所倡导的社会与行为科学中国化则少有这样的问题(或者说“西学中用”已经得到了大多数学人的认可,纯粹意义上的旧学几近消亡,比如现在不用哲学,而只用经学谈儒道的人极少,也不可能不认可社会科学的重要性)。这一时期的学者们从小便开始接受西方教育(即接受学校正规的西学教育,而非私塾教育),后来又考入大学接受了相关学科的系统学习和训练,然后再去欧美深造回国从事教学科研。他们此时面对的不再是原来那种学成归来只图一试身手或者大展宏图的冲动,而是深切感受到了西方社会知识体系与中国人的社会生活之间是“两张皮”,也就是看到了他们一直信奉的学术思想和方法论及其由此而生的理论概念及具体研究操作,都没有说清楚自己的社会和人的问题。他们的研究是跟随西方走的,是西方对什么感兴趣,他们就跟着对什么感兴趣;西方学术讨论什么,他们就跟着讨论什么;西方人用什么理论,他们就用什么理论;西方人做什么课题,他们就做什么课题;西方人提出什么假设,他们就忙着验证什么假设。几十年下来,他们对当地人的生活模式及其内在机理依然混沌不清。这不是说他们对自己的生活处境不清楚,他们作为此种社会文化中的一员,当然知道如何过好中国人的日子,如何与中国人打交道,如何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但一回到学术中,这些熟悉的东西就统统消失了,他们回到自己所坚守的那些理论方法和学术话语中去了,亦步亦趋地跟着西方学术前行。为此,本土化不是像有些人理解的那样,想另起炉灶搞一套自己的学科,比如强调中国社会学,以区别其他国家的社会学,也不是确立自己的独特之处。这些认识都是从学科层面向下看到的“不合理”,而真正的问题是每一个社会文化中的研究者都可以从本土收集到的资料来提出问题、研究问题,最终也成为社会学知识体系中的一部分。由此觉悟,他们产生了焦虑。此时,他们对自己曾经坚信不疑的知识体系产生了动摇,换句话说,他们这个时候关注的不再是如何理论联系实际,或者如何应用、服务于自己社会的问题,而是因平生所学与现实的落差,对知识再生产本身产生了疑问。于是,如何摆脱西方中心的研究思维、理论框架乃至方法上的束缚,从自己的社会与文化中提出现实和理论问题,成为其本土化的基本点。最终,他们打算通过改变研究策略,对原本那些理所当然的知识进行挑战、修改乃至走出自己的学术道路。17

我这里还想顺带说一下的是,我当然同意“多元化的普遍主义”的说法。本文前面已经提到了社会学中的多元典范,如果普遍主义不是多元化的,那么我们为什么会学习那么多西方社会学理论?难道我前面列举的社会学流派中还会区分普遍主义和特殊主义?以及我们为什么要讨论实证主义社会学与非实证主义社会学?我们为什么不在坚持“实证主义”的同时肃清“非实证主义”的社会学?为什么不在对美国社会学知识体系感兴趣后对法国、德国等社会学思想进行清算?正是因为普遍性也是多元的。我的问题不在这里。我的问题是中国历史、学术、思想和现实也给我们提供了丰富而宝贵的资料,为什么在这些多元性的普遍主义中没有中国社会学家的贡献?我不认为做了本土化研究,就远离了普遍主义,就特殊了,就背离了社会学原本想建立的知识体系。从近来国内发表的一些论文来看,对于本土化的疑虑,有很大一部分还来自于好像赞成了本土化,普遍主义就削弱了,或者没有了,就出现了“特殊论”“特色论”或“中国例外论”。虽然他们长篇大论地反复论证普遍性是多么的重要,但我想问的是,那些不做本土化的学者为普遍性研究做了什么?同样的问题还是我们的知识贡献在哪里?我们说来说去,说的还是一个老问题:普遍性的研究不是西方社会学研究的专利,如果我们在这一点上达成共识,那么赞不赞成本土化是无所谓的,但请同样做出成绩(这是我对一些身居海外的杰出的中国社会学家表示敬意的地方)。为此,我们能不能辟出另一个讨论区域,看一看这些欢呼普遍主义的学者自己如何提供了一些普遍主义的成果,而不仅仅是因为习惯了照搬他人的理论,就坚守他所认定的普遍主义。


文章来源:《知识文库》 网址: http://www.zswkbjb.cn/qikandaodu/2021/0412/970.html



上一篇:河北省某高校大学生新冠肺炎疫情知识态度行为
下一篇:从福柯的权力观论知识的建构性特征

知识文库投稿 | 知识文库编辑部| 知识文库版面费 | 知识文库论文发表 | 知识文库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知识文库》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